广州市黄埔区侨联调研街道侨联工作能力
时间:2010-09-29
来源:
【字体:大 中 小】
近日,结合侨联能力建设年工作,区侨联深入各街道侨联开展了调研活动:一、了解部分街道侨联工作人员调整情况和侨情;二、检查侨联组织建设“五有”达标情况;三、布置区侨界修志工作,并搜集志书素材。
调研组首先来到了长洲街。长洲的旅外乡亲众多,他们非常关心支持家乡建设和公益事业,惠泽桑梓,华侨文化史迹丰富。深井村一座百多年前的资政大夫及其浩命夫人合葬古墓——海外凌氏后裔的祖坟曾被列入清理范围,墓主的(第五代和第六代)后裔大都旅居海外(其中一位曾任联合国官员),三年前一封求助信从澳洲寄到区侨联,该墓在区五侨部门和市侨联、市文化局等有关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得以作为文物在原址保留下来,在海外引起良好的反响。区侨联在长洲街侨联和社区侨联小组的陪同下故地重游。调研组还先后到旅外乡亲捐建的深井小学、长洲卫生院、长洲上庄卫生院旧址等地进行拍摄,并将进一步搜集曾永裕、凌达镗、凌文义等一批热心家乡建设的知名人士的光荣事迹,载入侨志史册。
南岗街、穗东街有麦棠基、徐瀛钧、秦锦钊等许多桑梓情深的乡亲,其中港胞麦其昌先生早在1979年就回乡投资150万元办厂,还捐资建立了广州市第一个农民公园――南湾公园。调研组深入旅外乡亲捐建的南岗中心小学、黄埔区红十字会医院住院部和麦氏宗祠、秦氏大宗祠等地,采访当地村民长者,搜集到丰富的第一手素材,如在当地土生土长的新中国第一代女飞行员秦桂芳等名人的资料,充实了侨志内容。穗东街侨联和南岗街侨联对街道辖区内的侨情进行了普查,基本掌握了归侨侨眷、港澳眷属名单,为今后侨联工作的开展打下了扎实的根基。
在黄埔街和红山街,街道侨联工作人员有所调整,调研组与街道党工委磋商,按照上级侨联“五有”要求和能力建设年活动要求进行指导。今年是全国侨联能力建设年,加强能力建设班子是关键,班子抓好了才有凝聚力,要坚持“举旗帜、抓班子、带队伍、促发展”,加强组织建设,完善侨联工作队伍,才能推动工作的开展。黄埔街“侨胞之家”是我区成立的第一个社区侨胞活动场所,设在黄埔街社区服务中心内,在区侨联和街道党工委的支持下于2004年成立,是归侨侨眷的活动场所。该“侨胞之家”是试点,我们拟将其经验向其他9条街道进行推广。调研组还深入双沙社区,早在1983年,双沙籍的旅港乡亲已捐资给双沙小学兴建了一座“育英楼”,是黄埔最早的捐资助学公益项目(但“育英楼”目前面临拆建,是否应该保留下来,这问题值得我们研究)。十年后海外乡亲们再为筹建新校舍共襄义举、慷慨解囊,拳拳赤子之心,日月可鉴。
在大沙街和文冲街,街道侨联机构、人员、阵地健全,社区侨务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横沙社区的“横沙会”以传统文化联络乡谊,每年正月元宵前后连场粤剧表演,吸引了大批港澳乡亲回乡过节探亲会友,颇具特色,这也得益于罗善祥、黎铸英、罗志勤等热心乡亲对家乡公益事业的无私捐助。文冲村港澳同胞为丰富家乡的文娱生活,捐资给村里民间私伙局购置乐器、道具等。调研组还与社区侨务工作人员深入探讨了驻区企业家属区的侨联组织活动开展问题。
在鱼珠街,街侨联向调研组详细汇报了工作和活动的开展情况,该街把侨联侨务工作列入党政工作的议事日程,每月在街领导班子例会上向党工委汇报工作的做法受到调研组的肯定。侨联是党和政府联系归侨侨眷、海外侨胞和港澳同胞的桥梁和纽带,侨联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党(工)委的领导和支持。正是由于街道党工委的高度重视,鱼珠街侨联能组织起来,活跃起来,工作走在全区各街道侨联的前列。调研组鼓励街侨联继续在社区完善侨联小组,不断扩大组织网络,发挥其延伸作用和拓展功能,进一步创新工作机制,更好地为侨胞服务。
调研活动历时一个月,收获良多。总体来看,侨联工作人员作出调整的部分街道,经过区侨联与街道党工委的协调,已将完善侨联组织架构提上议事日程,并拟于近日召开街侨联全委会议完善相关手续;在“五有”达标方面,全区除荔联街归侨侨眷人数未够30人的标准而未成立侨联会只成立侨联小组以外,其余八条街道均成立了街道侨联,均配备了兼职工作人员,有固定的场所并按规定挂牌,各街道侨联虽然没有列入财政的专项经费,但开展活动时都得到街道党(工)委的支持解决,平时都能开展如年节慰问、茶话会、学习座谈、组织参观、联谊等活动。
调研活动的一点启示:加强侨联组织能力建设必须围绕中心工作,贴近时代脉搏;必须强化理论思考,深入学习研究;必须突出服务主题,全面履行职责;必须积极开拓创新,努力争创一流;必须争取多方支持,形成良性互动。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将能力建设的目标、任务和要求自觉融入到工作实践中去,不断增强侨联工作的维权、服务、参政、联谊职能,同时加强侨联组织的学习能力、服务能力、创新能力和协调能力,全面提高侨联工作水平,在加快创建广州东部新城区、构建和谐黄埔中不断推动侨联事业的创新和发展。
(广州市黄埔区侨联/2006年8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