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珠海市侨联等到华侨农场调研
时间:2010-09-29
来源:
【字体:大 中 小】
3月20日,珠海市侨联、市人大科教文卫侨宗委、市政协港澳台侨委、致公党珠海市委、市侨务局等组成的“五侨”调研组,在该市人大副主任余荣霭的带领下,到平沙、红旗华侨农场开展调研。
这次调研的主题是“平沙、红旗华侨农场改革与发展”。该市平沙、红旗华侨农场分别创建于1955年和1962年。1977—1978年6月更名为省国营农场,1988年广东省将两农场下放给该市管理。1990年成立平沙、红旗管理区,赋予县一级经济管理权,与华侨农场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2000年撤区建镇。
由于体制改革不够彻底,历史债务沉重,国有企业经营困难,农场特困职工多,基础设施落后,职工医保压力大。因而严重制约了平沙、红旗两镇的发展,干部、群众反映很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为此撰写了“华侨农场改革与发展”的议案,促请市委、市政府关注两个农场改革。
珠海市金湾区副区长陈志忠就去年以来区委、区政府对人大议案的落实进展情况作了汇报。平沙镇委副书记吴立波、平沙镇振平控股公司董事长廖九能,红旗镇人大副主席徐均源、红旗镇聚隆控股公司董事长黄再贤等同志均在调研会上对有关改革发表了意见。
该市人大副主任余荣霭表示:对于华侨农场存在的问题,政府相关部门要就危房改造,下岗工人再就业等开展专题调研,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市府发改委也在加紧调研,希望上下努力,使两华侨农场的改革与发展迈出一大步。近期国家将对解决全国华侨农场的历史债务作出重大决策,我市两个华侨农场应借此良机,在盘活国有资产的同时努力解决农场职工的生存和发展问题。
又讯:3月23日,在珠海市府副秘书长刘华强的带领下,该市发改局、劳动保障局、财务局、侨务局、法制局、教育局、市侨联等单位一行16人到台山市海宴华侨农场调研。
台山海宴华侨农场建于1963年,安置印尼、越南等13个东南亚国家的归难侨,全场总面积28.6平方公里,耕地和山地面积2000公顷,下辖一个居委会和三个村委会,现总人口6700多人,其中归侨侨眷3000多人。近几年来,为解决归难侨在生产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主要抓了六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抓好“安居工程”,先后投入100多万元实施危房改造,随后又集资建房60多栋,使原来人均居住面积7平方米到现在人均面积30平方米;二是抓好“安老工程”,主要是通过借贷等办法集资为职工办理社会养老保险,有效解决了职工的后顾之忧;三是抓好“安康工程”,每年增加100万元对参加社保的职工购买医疗保险,对非职工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解决了看病难问题;四是抓好“企盼工程”,先后投入1000多万元完成了“三纵两横”交通网络;五是抓好“渴望工程”,投入近500万元彻底解决“饮水难”问题;六是抓好“希望工程”,筹集了400万元新建了一所中心小学,解决了归侨子弟“上学难”的问题。
刘华强副秘书长说:海宴华侨农场的“六个工程”,认真解决了归难侨在生产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为我们在解决平沙、红旗两华侨农场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要在学习海宴华侨农场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实际,加快认真研究制定两华侨农场改革的方案,切实解决珠海两华侨农场的体制改革等问题。
(珠海市侨联/2006年3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