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市侨联参观考察阳山县“学发公祠”遗址
7月30日下午,清远市侨联组党组书记、主席李斌,副调研员吕志玲,办公室主任米丽仪,科员郑雯等一行四人,在阳山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蔡科友、阳山县侨联主席罗碧康的陪同下,专程来到阳山县七拱镇大禾岗村,参观考察“阳山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马来西亚爱国华侨朱海均于1935年创建的“学发公祠”遗址。
李斌主席在听完详细的解说后,称赞“学发公祠”遗址不但保存完整,而且图片资料和文物丰富,是学习了解阳山县华侨历史的珍贵宝藏,也是清远市侨界人文资源的一个精品力作。在国难当头时,大多数华侨慷慨捐资,甚至毁家纾难,资助救国事业,正如“学发公祠”的主人爱国华侨朱海均身在海外,却心系祖国,积极参与了辛亥革命、抗日战争等挽救民族危亡的重大历史事件,老一辈华侨华人“爱国、进取、勤劳、开放、包容”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一颗颗碧血丹心,更是印证了华侨侨胞在中国近代史中的地位和价值。
阳山学发公祠遗址位于阳山县七拱镇大禾岗,距四驱越野车国际车场3公里,背山面水、座南朝北,由爱国华侨朱海均先生为纪念其先父朱学发而建造。因其外形酷似拉萨布达拉宫以及“其宏壮之规模为北江数府州所未有”,故而称之“广东布达拉宫”。公祠建成于1935年,共分前座、后座及东西两厢三部分;后座又分为主楼及东西两附楼。建筑面积达5659平方公尺。公祠属中西结合宫殿式的巨型建筑,中西合璧,同时也具有鲜明客家建筑风格。公祠前后座的石门框,共刻有十一匾十三联。十一匾中,国民党党政军要员余汉谋、李汉魂、陈济棠、邓泽如的手笔各占其一,余下七匾及十三联均为清末科举榜眼朱汝珍所作。题写人身份与匾联水准之高,在粤北实属罕见。 无论从建筑规模、建筑风格,或从文化底蕴看,公祠都具有不菲的价值。
1985年,朱海均先生之子朱汉湘无偿将面积为5659平方米的学发公祠遗址主楼捐赠给阳山县人民政府。1987年6月,学发公祠遗址被列为“阳山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