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市动态

台山侨刊乡讯概述

时间:2013-12-20 来源:台山市侨联
【字体:

          台山市是我国第一侨乡,也是我国侨刊乡讯最多的市。在全国约300家侨刊乡讯中,台山就有36家,全国侨刊乡讯数近十分之二。台山侨刊乡讯不仅历史悠久,数量众多,而且类型齐全,特色鲜明,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

   台山侨刊乡讯是由民间创办,经新闻出版部门审核发证,向海内外公开发行(免费赠阅)的刊物和报纸,它以浓郁的乡土气息、独特的内容报道、图文并茂的形式,引发海外乡亲爱国、思乡、念祖(亲)的情感,成为我市侨务工作的重要载体,对外宣传的重要阵地和对外进行经济建设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体,并被旅外乡亲誉为“集体家书”。

   台山侨刊乡讯经历了近百年的发展历程,曲折坎坷。

   台山侨刊乡讯的发展可分为清末、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时期。清末(1909-1911年),是侨刊乡讯的发端期。我市第一家侨刊《新宁杂志》,於清宣统元年一月十五日(1909年2月5日)面世。它也是我国第一家侨刊乡讯,所以台山是我国侨刊乡讯的发源地。中华民国时期(1912-1949年),是台山侨刊乡讯发展史上最重要的时期。在此期间,在新宁杂志的带动下,台山先后创刊的侨刊乡讯达128家。这些侨刊乡讯其中有乡刊、族刊、校刊。但在1941年9月20日,台城第二次被日军占领时开始,台山侨刊乡讯进入了长达5年之久的全面停刊阶段。抗日战争胜利后,台山侨刊乡讯步入战后的复苏发展阶段。此时,台山出版的侨刊乡讯约122种,已恢复到民国初期空前大发展阶段的水平。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从此,台山侨刊发展历史开始了新的一页。半个世纪以来,台山侨刊乡讯经历了建国初期(1950-1966年5月)的复苏发展,“文革”时期(1966年5月—1976年10月)全面停刊和改革开放(1978年11月后)蓬勃发展的三个阶段。复苏发展期间,台山复刊创刊的侨刊乡讯有49家。1966年5月———1976年10月,我国发生了史称“文化大革命的”运动,在极“左”思潮影响下,侨刊乡讯被当成“封、资、修”的“非法出版物”,所以“文革”一开始,台山所有的侨刊乡讯被勒令停刊,且延续10年之久。1976年10月6日,“四人帮”被一举粉碎,“文化大革命”终於结束。1978年11月,《新宁杂志》率先复刊,它是全国第一家复刊的民办侨刊,成为我国侨刊乡讯的一面旗帜。在《新宁杂志》的影响和带动下,从二十世纪80年代起,台山侨刊乡讯掀起了复刊、创刊高潮。至2006年,先后复刊、创刊的侨刊乡讯有41种,目前仍出版的有36种。其中市刊一种、镇刊11种、乡刊8种、族刊14种、校刊3种,台山侨刊乡讯种类之齐全,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

   台山侨刊乡讯主管单位为市外事侨务局。各侨刊均设有社务委员会和辑辑委员会,社委会设正、副社长,多是退休的领导干部担当此职,并礼聘一批海内外热心人士为顾问。编辑人员多是退休干部和教师担任,且多是半义务的,有些侨刊对主要编辑人员略有经济补助。各侨刊均有明确的办刊宗旨,刊期为双月刊、季刊、半年刊不等。

   台山侨刊乡讯开本形式有大16开本、16开本、32开本和报纸型等4种,其办刊经费均是内外乡亲捐赠,以旅外乡亲捐赠为主。发行形式均是向海内外乡亲赠阅。

   台山侨刊乡讯具有:历史悠久,数量众多,种类齐全,民办性质,乡土味、侨味浓郁,浅色低调,文艺性强的鲜明特点,成为台山华侨文化的一张“名片”。

   台山侨刊乡讯对国家、对家乡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对外文化和经济交往、为侨服务等方面,都发挥了重大的、无法替代的独特作用,成为海外乡亲了解祖国和家乡的窗口,家乡联海外乡亲的桥和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