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市动态

未来五年 江门争当全国侨务工作排头兵

时间:2015-10-13 来源:江门日报
【字体:

     自年初江门提出建设“中国侨都”以来,该话题备受关注。“侨务强市”建设的主要目标是什么?包括哪些主要内容?12日,江门召开“侨务强市”建设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江门市侨务强市建设工作纲要(2015—2020年)》,热忱欢迎海内外人士共同参与“中国侨都”建设。市领导柯文仲、易中强以及相关部门负责人,部分五邑籍侨领,国家、省、市20多家媒体出席发布会。

     系全省首个地方

     侨务工作“十三五”规划

     江门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侨务工作。今年初,成立了江门市侨务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市委书记毛荣楷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市长邓伟根担任组长,成员由三区四市政府和市直相关部门组成,并在五邑大学设专家组,为全市形成“大侨务”工作格局打好基础。

     《纲要》由市侨务工作协调领导小组起草,从构思、起草、论证到发布,历时近一年。《纲要》是全省首个地方出台的侨务工作“十三五”规划,它不单纯是江门未来五年侨务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更是立足侨,跳出侨,构建“大侨务”工作格局的创新性突破。

     在起草过程中,市政府主要领导带队拜访了国侨办、全国侨联和省侨办,得到上级部门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国侨办副主任谭天星表示,江门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制定五年“侨务强市”纲要,创新侨务体制机制,深化各项为侨服务工作,凝聚、发挥侨务综合优势,大力打造“中国侨都”,具有积极示范意义。

     据介绍,《纲要》既牵涉到侨务方方面面的工作,又把侨资源引导、延伸、应用到经济、文化、社会各个领域,在全省乃至全国先行先试,将江门打造成全国侨务工作的创新地、试验区、排头兵。
 
     “侨务强市”建设

     体现“强”字当头

     从“中国第一侨乡”到“中国侨都”,两者的关系如何?如何更好地利用资源优势,推进江门经济社会发展?

     在发布会上,副市长易中强介绍,“中国第一侨乡”是江门多年打造的侨务工作品牌,是建设“中国侨都”的基础,“中国侨都”是城市的个性,是江门区别于国内其他城市的综合城市品牌。

     “‘中国第一侨乡’这张名片不能丢弃,要继续维护好、发挥好。”易中强表示,从“中国第一侨乡”到“中国侨都”是江门侨务工作在全国发挥“引领”作用的新起点,是侨务工作从迎来送往的平面接触转型升级为凝聚侨胞乡愁情结和发挥侨力引资引智并重的综合服务,是江门从展示侨资源优势到侨文化引领的重大转变。

     会议指出,“侨务强市”建设一定要体现“强”字当头,一是与国家、省重大战略对接。依托高新区和大广海湾经济区建设广东(江门)“侨梦苑”创业创新集聚区,将其作为江门参与“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建设的重要举措;二是与助力江门实现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对接。引导侨资侨智在江门打造“三门”建设“三心”、实施“雏鹰计划”和做好“五个主动对接”中发挥积极作用;三是与海外侨情发展和侨胞需求对接。着力保护、合理开发利用华侨历史文化,搭建侨青创新创业载体,真正使海外华侨在江门有亲切感、归属感和参与感。

     会议呼吁社会广泛支持和侨界热情参与,为侨务强市建言献策、添砖加瓦,市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人还回答了部分媒体提出的问题。

答记者问

     记者:江门如何通过提升软实力擦亮“中国侨都”文化品牌?

     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柯文仲:在建设“中国侨都”过程中,我们主要通过“1+2+3+4”的措施来提升软实力。

     规划一个实验区。目标是建立国家级华侨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创建两个基地。创建一批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比如将华博馆、开平碉楼、五邑大学等现有资源统筹起来。

     搭好三个平台。即办好中国江门侨乡华人嘉年华和世界江门青年大会,并积极申办第三届世界广府人恳亲大会。

     做好四项工作。第一是擦亮侨品牌。打造“中国侨都”城市形象标识,建设侨文化主题公园、探索设立“华侨日”并举办一系列侨文化活动等;将华博馆和市博物馆两馆合一,提升整个博物馆的软硬件。第二是传播侨声音。建立全媒体模式,通过利用国内外媒体、网络,以及海外华文媒体,向海外传播“中国侨都”的声音;编写侨乡历史文化教材,加强与境外学校机构的教育交流,开展一系列的中国教育主题活动;办好国际移民与侨乡研究等国际协助会议,促进五邑文化的对外交流与合作。第三是讲好侨故事。与中央电视台等拍摄专题电视纪录片《他乡五邑人》,向海内外讲述各地的精彩故事和生活;组织本土文艺家创作一批反映华侨题材的文艺精品;通过进学校、机关、农村、军营、企业等,用口述历史的形式宣讲五邑华侨参加抗战的故事。第四是活化侨元素。挂牌保护一批有华侨特色的名镇、名村、名街、名建筑,将其建成青少年包括海外华侨新生代爱国爱乡的教育基地;开发侨文化精品旅游线路,打造一批具有华侨文化旅游特色的名镇和乡村旅游示范区;活化侨文物,让静态的华侨文物走到群众的身边。

     记者:《纲要》有何亮点?侨务工作有哪些方面的提升和飞跃?

     副市长易中强:《纲要》体现了几大亮点:一是突出城市品牌建设,从经济、文化和国内、国外的全方位角度打造“中国侨都”;二是突出侨为经济服务,以侨为桥,重点加强与欧洲、美国硅谷等缔结合作发展联盟,多渠道、多领域促进江门发展,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三是突出侨文化创新利用,搭建三个国家级的文化平台,彰显城市侨文化引领的特质;四是突出江门特色,设立“华侨日”、建设侨文化主题公园、创设全球华侨华人“邑门式”服务、成立“五邑侨智库”等是全省乃至全国创新或领先。

     此外,江门还将实施五大行动,凸显在城市品牌影响力、华侨文化软实力、助推经济发展能力、服务国家战略能力、侨务工作实力等五个方面实现显著提升,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还会不断补充完善,比如组建侨务工作机构,开展地方侨务立法先行先试,打造华侨文化教育集结地,设立侨界民生解困救助资金等。

     在工作落实方面,我们首先要从思想观念上开拓创新,从传统的迎来送往、联谊沟通、牵线搭桥转到围绕服务全市经济发展、对外开放这方面来,凝聚各市(区)、各部门和海内外各种力量,发挥好侨务资源优势,将其转化为推动江门经济发展的源动力;第二要从方式方法上开拓创新。侨务工作要与时俱进,与海外侨情发展相结合,围绕国家和省的重大发展战略精准发力,使侨务工作在服务国家大局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第三要从工作手段上开拓创新。不断开拓服务的领域、扩大服务的范围、拓展服务的内容、提升服务的水平,《纲要》中提出江门首创全球华侨的“邑门式”服务,利用“互联网+侨务”的模式,依托各级公共服务平台,开放侨务之窗的公共窗口,利用这些平台为全球华人华侨提供更加便捷的涉侨信息查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