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小机关、强基层、全覆盖”组织体系 市侨联到各市、区开展侨联工作调研
为贯彻落实中央党的群团工作意见、中国侨联改革方案以及江门市第七次侨代会精神,了解基层侨联组织建设和工作情况,最近,市侨联主席林春晖、副主席余泽权分别带队到各市、区开展侨联工作调研。调研期间,市侨联调研组通过召开座谈会、考察镇、村(社区)侨联办公场所、参观侨资企业和工业园区、探访基层侨联干部和归侨侨眷等方式,了解侨联组织“五有”(有组织、有阵地、有队伍、有经费、有活动)建设情况,了解各地最新侨情、海外华侨华人社团以及引导海归人员、侨界青年参与创业创新等情况,征求对侨联改革的意见与建议,收集基层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在江海区召开座谈会
在江海区江南街道办调研
在新会区沙堆镇召开侨联干部座谈会
据统计,近年来,市侨联加强阵地建设,“五有”建设迈上新台阶。创建2个“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2个广东侨界人文社区、2个广东侨界文化交流基地,丰富为侨服务手段。目前全市有侨联组织449个,其中市级7个,县级7个,镇街级64个,村社区级371个,实现市、县(区、市)、镇街(华侨农场)、村(居委)有侨联组织,形成较为完善的侨联组织网络。全市78个镇(街、场)基本配备专职或兼职侨联工作人员500多人,解决侨联工作“脚”的问题。通过各级侨联的参与、发动,海外侨胞、港澳同胞对我市公益事业贡献巨大。据不完全统计,1978年至2015年,江门市接受海外侨胞、港澳同胞捐资赠物44,802项,折合港币约72.7亿元。其中2011—2015年江门市接受侨捐合计13.62亿元,捐赠金额每年保持在2亿多元,接受捐赠较多的是台山4.2亿港元、新会2.6亿元人民币、恩平1.38亿港元、开平1.36亿元人民币、鹤山 2745万元人民币。
通过调研,我市镇级以下侨联“五有”建设开展得比较好的有:蓬江区潮连街道办、杜阮镇、环市街道办丹灶村;江海区外海街道办;新会区会城街道办、沙堆镇、古井镇、双水镇、三江镇以及会城街道办凌东社区、沙堆镇独联村、古井镇文楼村、三江镇洋美村、深吕村;台山市冲蒌镇、都斛镇、海宴镇以及都斛镇莘村、海宴华侨农场;开平市赤坎镇、百合镇以及赤坎镇护龙村;鹤山市沙坪街道、古劳镇、合成华侨农场;恩平市东城镇、牛江镇、君堂镇江洲侨联、大槐华侨农场等。这些镇(街)、村(社区)级侨联网络完善,制度健全,侨联干部尽职尽责,侨联工作富有成效,在招商引资、对外联谊、公益事业等方面均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党政重视,措施得力。镇(街)党委和政府重视侨联工作,安排一名副职领导专抓,为侨联配备专职干部和办公场所,负责日常工作,并由熟悉侨联工作、政治素质好的干部担任侨联主席。二是组织健全,上下联动。各个镇、街每个行政村和社区(居委)均建立了侨联小组。如鹤山9个镇级侨联、1个街道侨联和1个社区侨联都配备了专职副主席、专职干部和办公场所。三是建章立制,工作扎实。各镇、街侨联注重建章立制,建立健全侨情资料库,规范化建设村(社区)侨联小组,使镇村的侨联工作实现互动协调发展。四是创新组织,突显活力。鹤山市古劳镇利用该镇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紧紧抓住“文化”这个核心,致力树立地区文化品牌,增强古劳发展的软实力,形成慈善文化、侨企文化、水乡文化、侨刊文化“四个”品牌,营造侨联工作的良好氛围。五是用心用力,默默耕耘。基层侨联干部忠于职守,无私奉献,默默耕耘,积极引导旅外乡亲支持家乡建设,使侨联组织成为港澳海外乡亲的“娘家”。如蓬江区环市街道丹灶村侨联成立于1958年,至今拥有50多年历史。办公会址是港澳同胞于20世纪80年代捐赠,是丹灶开展侨联工作的重要场所。目前,丹灶侨联会共有3名专职人员,侨联工作支出主要依靠广州铺位租金收入。在工作经费比较紧缺的情况下,该村侨联主席陆国明等仍然坚守阵地,独立自主开展工作,为侨胞为归侨侨眷和港澳海外侨胞用心用力办好事、实事。
在鹤山古老镇调研
考察维达纸业生产车间
在蓬江区丹灶村侨联座谈
蓬江区丹灶村侨联
当然,基层侨联组 织建设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工作对象不断增加,侨联工作机构不健全。在当今这个大变革的时代里,原来侨联工作的任务变了,出现了服务新华侨华人与侨商利益、海外和归国留学生等许多新问题、新任务,从而使侨联工作任务更加繁重。但是目前基层侨联工作机构不够健全,一定程度存在无编制、无人员、无经费的“三无”状况,基层侨联干部队伍力量较弱,不适应于新形势下国内、国外侨务工作发展需求。二是侨务资源数据掌握不够全面、准确,特别是对海外新生代的侨情掌握得比较少,制约了侨联“两个拓展”工作(拓展新侨工作、拓展海外联谊)。三是侨联干部多层次、多渠道的学习培训比较少,服务水平有待提高等。
到恩平市调研
到恩平市调研
市侨联主席林春晖指出,基层侨联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基层归侨侨眷的桥梁和纽带,也是党开展对基层侨界群众工作的重要载体,建立完善基层侨联组织是我们开展侨联工作的重要抓手。各级侨联特别是侨联工作基础扎实的侨乡镇、街、村,要率先垂范,加强侨联组织“五有”建设,做到侨联组织(侨联会、联谊会、侨联小组等)全覆盖,发挥侨联委员作用,引导侨青、海归人员和侨界群众在我市的社会经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下一步,市侨联将按照《中国侨联改革方案》总体安排和省侨联的统一部署,重点在工作内容手段、方式方法、平台载体、运行机制等方面推进改革,解决制约侨联工作创新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切实保持和增强侨联组织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着力打造“小机关、强基层、全覆盖”组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