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市动态

东莞市侨联、致公党东莞市委赴常平镇指导筹办自梳女博物馆

时间:2017-03-09 来源:东莞市侨联
【字体:

    3月8日正值“三八”妇女节当日,东莞市侨联携设计专业人士,联合致公党东莞市委员会,专程赴常平镇开展指导常平镇筹办“东莞自梳女展览馆”。

    在常平镇政府会议室,常平镇侨联秘书长萧效辉汇报了常平镇侨联近年来筹备自梳女博物馆准备情况。致公党东莞市委员会原副主委黎平介绍了致公党近年来从马来西亚及市内采访自梳女、收集自梳女图片、视频等的基本情况。市侨联负责人陈志超副主席就筹备东莞自梳女博物馆的机构设置、人员安排、经费筹备、位置选择、博物馆布局思路等提出了意见建议。

    在常平镇侨联萧效辉秘书长等陪同下,市侨联陈志超副主席、副调研员罗少鸿、秘书长邓林基,致公党原副主委黎平等,还参观了镇政府旁边的常平镇“十姐妹屋”(即为东莞市自梳女博物馆选址)。陈志超副主席和黎平副主委认真察看了“十姐妹屋”每个角落,结合历史事实,提出了许多可行的设计、布局指导意见建议,如屋内天井要依据当年的情形来调整,要像当年一样,天空的雨水可直接滴入天井里等。

    经过相互交流、现场参观,大家就方案拟定、经费筹备、设计思路等达成了初步共识。市侨联陈志超副主席认为把常平“十姐妹屋”建成“东莞自梳女博物馆”很有意义,是展示东莞侨文化的有效载体,表示会动员全市侨联组织力量来协助收集自梳女从海外带回来的物件、书信等,以支持该博物馆建设;致公党黎平副主委也表示会整合东莞致公党资源,支持这项工作;为宏扬东莞侨文化,文化东莞作出应有的努力。

    △常平镇侨联秘书长萧效辉向东莞市侨联负责人陈志超副主席、致公党东莞委员会原副主委黎平等汇报筹备自梳女博物馆基本情况。

    常平“十姐妹屋”位于常平镇南街,始建于上世纪20年代,是两层青砖小楼,里面楼层是木结构。这“十姐妹屋”是这些自梳女从南洋寄钱回来建造的,旨在她们老时,落叶归根,有地方安居。“十姐妹屋”原指10个自梳女姐妹合建一座楼房,后来通指多个自梳女姐妹合建一座楼房。居住在常平“十姐妹屋”屋的10多个自梳女老归侨至2016年底,已全部离世,现这“十姐妹屋”屋由当地政府管理。

    原来东莞市近20个镇街有近百名自梳女,现东莞全市仍有20多名自梳女,她们是解放前下南洋谋生,上世纪90年代前后回国的归侨群体。目前,在东莞莞城、寮步也有“十姐妹屋”。

    自梳女,指女性把头发像已婚女性一样自行盘起,以示终生不嫁,自立门户,与女伴扶持终老。自梳女也称马姐或姑婆,是古代中国女性文化的一种,相沿300余年,直到上世纪30年代后,因女性社会地位提高而渐趋消歇。  

    △东莞市侨联负责人陈志超副主席、致公党东莞委员会原副主委黎平等现场指导常平镇筹办自梳女博物馆。

△常平镇“十姐妹屋”(即正在筹建的“东莞自梳女博物馆”)所在地的旧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