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侨界作家联合会张文峰会长为九十六岁老会员戈阳题字贺寿
2月20日,“华南文化工作团”的归侨队友及亲友们为戈阳先生九十六岁生日祝寿,广东省侨界作家联合会张文峰会长为老会员戈阳题字贺寿:“松龄鶴寿——祝广东省侨界作家联合会戈阳先生生日快乐”。
△戈阳先生1984年10月加入广东省归国华侨作家联谊会,任二届、三届常务理事,五届、六届、七届、八届顾问。广东省侨界作家联合会秘书长黄慧萍代表该会向他贺寿并送上张文峰会长贺寿题字。右起:广东省侨界作家联合会戈阳、余伟雯、黄慧萍、马明。
戈阳(原姓许),1923年2月出生于广东澄海县樟林乡,1926年随母亲前往泰国生活。1935年在曼谷参加革命,长期从事革命的文化艺术工作。1946年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1949年初,任中共中央华南分局组建的“华南文化工作团”第四大队队长,进入粤东解放区参加解放战争;同时兼任粤、赣、湘边纵司令部组建“江南支前工作突击大队”大队副;与解放军四野会师后,参加解放、接管广州市工作。解放后历任省文联第一届组织组副组长、《华南青年报》总编辑、广州市记者协会常务理事、广州市第一届人大代表、青年团华南团校副教育长、宣传部副部长,珠江电影制片公司新闻纪录片创作室、剧本编辑室、文学部、艺术中心副主任,广东影协第一届常务理事。1970年到广东省作协做恢复作协的组织工作,协助秦牧恢复《广州文艺》编辑出版工作,任陈残云文学组副组长。
戈阳1937年开始创作诗歌、散文,先后出版《血仇》、《寸心草》、《月亮河》、《漂泊的云霞》、《永恒的怀念》、《历史的轨迹》、《烙印》、《风雨岁月》等诗歌集、传记和革命回忆录等著作,编导《五·一在广州》、《太阳河畔》、《雷州青年运河》、《开拓之路》、《潮汕游》等10多部电影纪录片。 他说:我参与编导了6部华侨题材的影视作品。
1985年,广东省归国华侨作家联谊会主办创作华侨题材电影剧的征稿活动,戈阳主持组稿工作。他回忆:“征稿期间自1985年6月开始至1986年10月截稿。应征剧本有55部额,最后入选剧本有:1、铁汉金钉,2、陈宜禧传,3、陈嘉庚(兴学篇),4、风雨归程,5、檀木观音。每部作品约5万字,总字数约28万字。参加征稿组的成员有许诺、周新心、张海鸥和我。评奖结果在华侨大酒店颁奖,我和杜埃、秦牧、陈残云、李门、陶金、祝希娟等同志参加,这是我离休后,参与主持的第一件工作。”
他是单位里交党费最多的老党员;离休后,他在“老有所为”活动中表现突出,被珠江电影制片公司评为先进个人。他坚持每月召集“华南文化工作团”的队员们聚会,被称为“老队长”。亲戚们都叫他“老红军”,因为组织上给予他“老红军”的称谓。他关心子侄们的工作学习及文学创作等动态,为他们取得的成绩而高兴。他夸奖第四代曾孙彤彤是个聪明的孩子,他说:彤彤是我的领导。他微笑着感谢“普通的亲人和朋友们”、“广东省侨界作家联合会”来为他祝寿,他微笑着说:我没想到,我还活着。
他在回忆录《风雨岁月》中写道:“人类的历史发展进程,是不断地在一个世纪接着一个世纪,继承、延续的推进,让优秀的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充实人们的生活。因此,人们是不能不注视那些可贵的奉献的。人们在奉献,你坐享其成吗?!我感到羞愧的正因为缺少奉献,不论在物质和精神上,我的奉献太少了。我没有给子孙遗留什么物质财富。从始至终,全靠政府发的工薪生活过着平淡的日子,从未去经商发家致富。几十年来所住的是房改房,房子的楼龄和我的年龄相近。离休后,为了防老防病积存了一点,微不足道,说不上继承。在精神上,也是个平庸之辈,剩下唯一一条,就是尚且能奉公守法,勤勤恳恳做事,清清白白做人。没有给祖宗和后代抹黑,侮辱许氏宗族门庭。没有给国家、人民损害。仅此而已。”
一个真正有文化涵养的人,也应该是具有崇高理想和高尚道德的人。微笑的戈阳,用思想和行动诠释了“仁者寿,德者寿”的涵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