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商都文脉绵延——梁凤莲携新作来荔湾解码广州“城脉・文脉・商脉”
7月21日上午,由荔湾区委宣传部、区文广旅体局、区人力社保局、区档案馆、区侨联指导,荔湾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中心、荔湾区图书馆、荔湾区博物馆主办的“千年商都 粤商新貌”—— 梁凤莲新作《大运行》《广州之书》分享会在广州十三行博物馆温情启幕。本次活动围绕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广州市社科院研究员、一级作家梁凤莲新近出版的长篇小说《大运行》与散文集《广州之书》,通过主题发言、赠书仪式与沙发对谈、回应读者等形式,深入探讨广州城市精神与湾区文化传承、千年商都之粤商与侨商精神的同质内核和创新发展,吸引了近百名文化工作者与读者代表参与。
文字解码勾勒广州“三脉”
梁凤莲新作《广州之书》以诗性语言凝练岭南文化精髓,两部作品共同构建了广州“城脉、文脉、商脉”交融的立体画卷。活动现场所在的广州十三行博物馆,恰是广州作为“全球贸易第一港”辉煌历史的见证地,从丝绸广彩的远洋贸易到敢为人先的粤商精神,文学与地理在此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
本次分享会,梁凤莲带来了书写粤商奋斗历程的长篇小说《大运行》和记录岭南烟火的散文集《广州之书》。她感慨:“书写广州、对广州表达热爱,一直是岭南本土作家的传统,是我个人几十年研究和写作的永恒主题。作为生活在广州的学者、专业研究员,有使命写好广州、读懂广州、传播广州。”
随后,梁凤莲将《大运行》《广州之书》6套新书赠予荔湾区图书馆,这一文化善举不仅丰富了馆藏资源,更搭建起作家与读者之间的精神桥梁,让岭南文化薪火相传。
本土情怀唤醒文化自觉
广州有着千年商都的美誉,荔湾是千年商都的发源地。分享会的举办地——广州十三行博物馆,其所在区域曾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证、收录了广州历史记忆中的重要商业据点。改革开放的40多年来,广州有着突飞猛进的发展变化,众多广州市民亲历、见证改革开放的历程。“我们不能让历史从生活中缺席,不能让改革开放的精神从文学气度和传承中缺席。”梁凤莲认为,在高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每个人都身处于时代节点,社会发展促使我们传承传统的同时,也要与时代共进步,敢于开拓和创新。
作为土生土长的荔湾 “西关小姐”,梁凤莲对荔湾的情感饱含着赤诚热爱。她笔下书写的荔湾,除了有经典本土长篇小说《西关小姐》,还有研究专著,比如她曾在90多本已有的荔湾图册中,突破视野,为大众呈现全新的荔湾面貌和命名定位——《文化的原乡》。
在沙发对谈环节,中山大学中文系董上德教授评价梁凤莲的两部作品“既有学术研究的严谨,又有文学抒发的温度,为湾区文学建构提供了文本范式”,描绘出了广州的文化精神。现场读者踊跃提问,围绕“西关烟火气的文学呈现”等话题碰撞思想火花。梁凤莲书中描绘的“城市烟火气”,恰是荔湾最动人的底色。
(图:沙发对谈环节)
赓续精神湾区再启新篇
梁凤莲在主题发言中强调了荔湾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的历史意义,特别是在改革开放40年来城市发生巨大变化的背景下,提倡每一位作家、学者和广州市民都应致力于写好广州、读懂广州和传播广州。广州是千年商都,两千多年来,广州在世界城市舞台上的形象就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改革进取的窗口,广州的城市命运与中国的国运兴衰紧紧联系在一起,孕育了诚信务实、敢为人先、开拓进取、兼容并蓄的粤商、侨商精神,被广州人传承至今,激励着西关侨界群英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商业奇迹,在谱写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新篇章的征程上不断前进。
在长篇小说《大运行》里,梁凤莲以恢弘笔触书写粤商家族承前启后的文化传统和粤商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奋斗故事,讲述改革开放40多年广州父子两代人的奋斗史,并以企业竞争和商业谋略为载体,展现广州企业家的情怀、胆略和格局,呈现广州千年文化基因和40多年来的腾飞密码。
(图:梁凤莲作主题发言)
在梁凤莲看来,粤商有着“人生能有几回搏,放胆去搏,愿赌服输”的精神,《大运行》这一粤味十足的小说名字也蕴含着粤商精神,“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抓紧机遇,拼搏、努力。对广州人而言,是对起伏的看淡,不服就干的豪情,也有不相信天注定,对命运的坚守、追求和执着的精神。”
尾声之际,梁凤莲寄语读者:“从历史真相出发,触摸城市神魂,方能读懂广州的气质与品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