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侨联牵线侨乡,“鹭”力守护湿地生态,绘就人与自然和谐画卷
侨护顺德永丰鹭鸟湿地生态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志愿服务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大力弘扬志愿精神,发展志愿服务事业,今年“3.5”学雷锋纪念日,华南师范大学侨联以“志愿有我”的精神,助力华南师范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开展“守护湿地生态,珍爱生命家园”主题活动。在“学校侨联+生科院+生科校友会”活动中,又有幸与顺德伦教永丰小学陈水绎校长(文学院校友)达成共建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基地意向。
为响应学校侨联和学院“保护生态,志愿有我”主题活动的号召,由华师侨联与文学院校友陈水绎(顺德伦教永丰小学校长)牵线搭桥,生科院党委指导,生科团委组织策划,顺德慈善会·云鹭生态保护基金、云鹭湿地公园、永丰小学协办,在校园与湿地间架起“认知—实践—传播”的桥梁。华南师范大学 “鹭”力同心实践团经过为期2个多月的筹备,终于于2025年7月14日至7月19日,在侨乡顺德顺利开展了为期6天的“生态科普助力百千万,鹭色发展绘写新城乡”的夏令营活动。活动以党建思政引领为核心,依托“学校侨联+学院党团+校友会”的联动机制,以多元成果推动湿地生态宣传与文旅融合,为“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注入青春活力。
多方联动,筑牢生态教育实践基础
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历来重视实践育人,以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核心。在本次夏令营的筹备过程中,华师侨联牵线搭桥,生科院团委直接对接,加强与地方单位的协同育人共建,与顺德伦教永丰小学签订了“大学生科普研学社会实践基地”的合约,就资源共享、实践教学达成共识。经过多方联动,18名跨校区、跨专业的华师学子组成了华南师范大学暑期社会实践“鹭”力同心实践团,形成“高校侨联+学院团委+生态保护地”的协同机制。同时,永丰小学为本次活动提供了充足教学场地与设施,云鹭湿地公园开放研学与拍摄场地,顺德慈善会·云鹭生态保护基金资助物资采买经费,多方资源助力,为活动落地筑牢基础。
学校侨联牵线下,生科团委与永丰小学签订社会实践基地协议并授牌
三维课程,让生态知识“活”起来
在华师侨联与生科院的组织下,实践团依托“生物科学+地理科学+人文关怀”三维课程体系,为永丰小学学子打造沉浸式学习体验,让生态知识从书本走向生活。
生物科学课堂上,“鹭鸟迁徙大揭秘”用视频展现鹭鸟迁徙路线,“湿地沙盘大富翁”通过游戏讲解生态链关系;地理科学维度,永丰小学学子走进云鹭湿地公园,在实地拍摄科普视频时观察鹭鸟栖息地,将课本知识与真实生态场景对接;人文关怀层面,“环保时装秀工坊”“湿地生态瓶DIY”等活动,让学生用硬卡纸制作成环保服装,用超轻粘土、彩石等材料分层铺设湿地生态瓶,在创作中深化对生态环保的理解。
在云鹭湿地公园展厅举办的“小小科普员游园会”更成高潮,6个主题摊位各具特色。“鹭鸟知识问答大转盘”在游戏中科普知识,每个摊位都有学生化身为讲解员,介绍湿地净化原理、鹭鸟羽毛功能等知识,实现“学”与“讲”的深度转化。
华师生科院鹭力同心实践队员开启科普课堂
学生在实践队员指导下课堂制作生态瓶
生态课堂上学生展示自己设计制作的生态环保服装
生态知识游园会上的亲子互动
实践赋能,从课堂到湿地的行动转化
活动全程贯穿“从认知到行动”的理念。学子不仅在课堂学习,更参与生态文化展品的制作。完成鹭鸟手册,了解记忆鹭鸟的相关知识;制作生态瓶,展示鹭鸟生存的环境;拍摄科普视频,不仅记录鹭鸟生活与湿地美景,还采用学生参与科普的拍摄方式,让科普知识以孩童纯真的视角显现。
在“湿地沙盘大富翁”游戏中,学生通过掷骰子前进,参与“污水治理”“垃圾清理”等关卡中模拟的生态保护行动,所模拟的行动均源自侨乡真实的湿地保护案例;结营仪式上,舞台剧《鹭鸟的呼唤》演绎湿地污染与治理,剧本源于侨乡生态故事;诗歌朗诵《鹭鸟的诗》传递保护心声,环保时装秀展示用废旧材料制作的服装,学生在演绎过程中,不仅发出了生态保护的呼吁,更是将侨乡的生态治理经验转化为生动的艺术表达。
学生在游园会上担任“小小科普讲解员”
学生在户外鹭鸟湿地保护游园会上担任“小导游”
结营仪式上学生的生态保护舞台剧
传播闭环,让生态声音传得更远
实践团构建“学校—湿地—社会”传播闭环。实践团在微信公众号发布“鹭鸟小知识”系列科普文章,在短视频平台发布夏令营活动精彩剪影,社交平台同步推送活动推文,官方平台投稿新闻稿与科普视频。同时,实践团设计了亲子参与的游园会活动,永丰小学的学生化身小小科普员。当小朋友说出“保护湿地,让鹭鸟在自然节律中繁衍生息”,家长也是赞赏的点头“我也学习了生态环保的知识”。这种“学生输出+多平台推广”的模式,不仅锻炼学生成为生态宣传员,更带动家长、社区居民关注湿地保护,形成“一人参与、多方联动”的传播效应。
实践队伍组织下,亲子生态游园会合影
长效展望,让保护模式可复制推广
活动虽落幕,但成果持续发力。“鹭”力同心实践团计划在未来开发课时生态课程包、湿地公园研学路线、文创设计产品等,计划与云鹭湿地公园、永丰小学建立长期合作,设立常态化科普的项目。未来,这种“三维课程+实践创作+传播推广”的模式将逐步推广至其他湿地公园及周边学校,为更多生态保护地提供可复制的生态教育样本。
此次实践,既是华师侨联“为侨服务”理念在侨乡顺德生态领域的延伸,也是生科院“实践育人”的鲜活实践。在侨乡顺德的沃土上,华南师范大学“鹭”力同心实践团播下的不仅是知识种子,更是持续行动的决心。高校的科研优势、侨乡的实践经验、社会的参与热情有机融合,为生态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学校侨联以大学生志愿者为文化传播纽带,以科普为媒,以侨爱家乡为背景,与侨乡学生同观一群鹭鸟飞过蓝天,同观一群鱼儿嬉戏于绿水,共绘大湾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同心圆。
学校侨联主席张育指出,广东是侨务大省,各地均有丰富的侨务资源,高校是知识的发动机,人才的摇篮,华师侨联整合资源,多方联动,发挥师范特色参与湾区侨乡生态建设,是今年暑期社会实践三下乡的一大亮点。
今后,学校侨联将联合更多专业,开发更多特色服务项目,组建更多特色实践队伍,辐射更多侨乡区域,服务更广泛的侨需求,贡献华师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