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市动态

重新发现侨乡!汕头澄海区侨联连续四载举办高校潮籍学子研学营,见证华侨家国情

时间:2025-08-20 来源:南方+
【字体:

  日前,为期半个月的第四届“澄海华侨与侨乡社会调查”研学营落下帷幕。自7月底开始,该研学营以“澄海华侨历史与侨乡社会变迁”为主题,让40名潮籍学子从书斋走向田野,通过学术讲座、文献搜集、口述访谈、田野调查、学术研讨等方式,对汕头澄城旧城区、南洋、苏南、苏北、坝头等地的华侨历史文化与侨乡社会状况开展调研整理。

  “澄海华侨与侨乡社会调查”研学营自2022年发起,在今年圆满收官。该研学营由澄海区归国华侨联合会举办,通过招募对华侨历史感兴趣的在校大学生和研究生对澄海华侨历史文化展开持续性发掘与普查工作,使侨史记忆和侨乡情怀得以传承。

  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陈椰是研学营连续四年的带队老师,他表示,四年下来,基本将澄海的各个乡村走了个遍。历时四载,“澄海华侨与侨乡社会调查”研学营为澄海华侨历史文化的研究积累了丰富详实的一手资料,也让年轻一代学子对家乡的华侨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认同。

  “这是重新认识家乡的机会”

  “虽然我们很多人在澄海或者说潮汕成长,可是二十几年的经历并没有让我们了解这片土地的过往。”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研究生赵迈禧连续四年参加了这一研学营,他最深的感受是,终于可以拍着胸脯说自己开始了解这片土地了。

  “在今年的研学营里面,有一个小组的大部分学员不是所考察村落的居民,可是在结营之际,一个本地人说:‘你们比我们还了解这里。’可以说,我们不是不愿意了解作为侨乡的潮汕,不是不愿意了解澄海,只是缺乏一个契机。”赵迈禧表示,在这个研学营里,无数的老师、地情专家乃至村里的老人都是他们可以请教的对象。

  苏坝组成员、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硕士研究生王泽博也表示,“我们以潮汕人的身份真正‘走入’我们一直生活的这片土地,再跟大家分享‘什么是潮汕文化、潮汕文化如何从中国走向世界’。”王泽博将参与研学营的体验,视作“重新认识家乡的机会”。

  以“侨”打开家乡,赵迈禧发现,潮汕人从来都是讨海为生,海洋连接着中国与世界。而对于华侨的理解,他则在一个又一个令人动容的华侨故事和华侨捐资建设的祠堂、学校、宅邸、水电厂等建筑中感悟到:“华侨代表的,是千千万万苦苦过活的中国人的一个信念,即让自己和家人过更好的生活。”

  开营仪式上,国际潮学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汕头市华侨历史学会会长林伦伦便告诉学生们,“成长过程中,最好能‘上天入地’……‘上天’指的是获得全国乃至国际性视野,‘入地’则是努力理解脚下的这一方水土。”他指出,“世界眼光”必须辅以“本土情怀”,知识及趣味才不会出现严重的偏差。

  作为一位研究潮汕文化的资深学者,林伦伦希望潮籍学子们能记住乡愁,成为一个爱乡、爱国的有家国情怀、人文情怀的有为青年。“希望无论你走上什么岗位,都关心家乡的人与事,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他充满期待地说道。

  “讲好华侨故事,还有很大空间”

  今年的研学营,将40名学生分为三组,即澄城区、南洋组、苏坝组,他们在两周的时间里风雨无阻地辗转各个乡村进行调研。结营仪式上,三组学生将他们在调研过程中走访过的华侨祖宅、华侨捐资建的学校和医院等华侨相关遗址,以及他们翻阅的一手文献、实地访谈记录等内容整理成调研成果进行了汇报。

  陈椰指出,三组学生所行走的区域虽各不相同,但都在探讨共同的问题:我们为何与华侨渐行渐远?如何与华侨保持好联系?

  行走多个侨乡,苏坝组的学生们注意到,不同区域的华侨资源大有不同,区域的差别不仅体现了华侨资源的密集程度,更重要的是与当地生态体系和其所依赖的经济产业的脆弱性相关。

  而华侨资源也塑造了当地区域的社会多元性。例如,华侨捐赠的水电设施与学校,奠定了苏坝的现代化基础。最让学生们印象深刻的,还是两台令当地村民印象深刻的电视机。“海后与北湾村民对华侨赠送的首批电视机记忆犹新,这批电视机象征着外界信息的首次大规模流入。”王泽博说道。

  在田野调查中,澄城组的学生们则发现,华侨华人捐建宗祠、医院等传统纽带痕迹正在褪色——捐赠减少、档案散佚。与此同时,部分学校、宗祠却珍存史料。因此,他们提出了这个问题:维系华侨华人与侨乡的纽带究竟为何?其形态与重心,是否已在时代洪流中悄然改变?

  他们的田野调查结果显示,部分老侨房正在通过修缮与功能转换实现活化,文化活动与寻根旅游使一些华裔后代重新回访原乡。这些现象表明,族(血缘)、产(资产)与文(文化认同)三类纽带总在国家政策、经济环境与文化实践的共同作用下不断重构。尽管侧重点随时代变化,但多个因素的协同仍在维持华侨与侨乡之间持久而复杂的联系。

  “可以说,每个组都从不同的角度对原乡与华侨的关系进行了探索。”陈椰认为,如何讲好华侨故事,在现代建立好与华侨的联系、做好文化交流,保存好华侨的资产,讲好华侨的历史……是研学营一直在探索的内容。

  他也表示,“华侨对家乡的文化和根脉有强烈的认同感,未来我们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做文化交流,讲好华侨故事,在情感上推动、在文化上努力。”

  “唤醒群众保育传承意识”

  通过具体的人物和事迹,学生们在行走中逐渐理解了华侨对原乡的影响之深,也由此对这段历史做了独特视角的分析。王泽博表示,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参与田野调查,“中国南北方的史学研究方法有很大差异,过往我习惯于以档案史料为核心进行历史研究,如此‘乡土’的研究方式之前从未体验过。”

  南洋组运用历史人类学方法对侨乡的社会变迁展开兼顾共时性和历时性的社会调查,用脚步丈量侨乡。南洋组的学生历时8天走过15个乡村,与乡里的侨眷、村民、侨务工作者等66名对象进行访谈,调查了460块碑记、101份档案、196封侨批等历史资料后,南洋组的学生们深刻感受到故乡与潮侨深切的联结。

  在南洋组的学生们看来,在宗亲家族这一深厚文化根基之上,通过史学和社会学两个不同层面,南洋呈现出了“巨族大乡”与“多元侨乡”的不同特点,编织出独特的社会图景。

  重要的是,研学营结合潮汕华侨史研究已取得的丰硕成果和新近的学术动态,进一步采用了“目光向下”的基层研究方法,既锻炼了潮籍学子实地进行调查、研究和文献处理的能力,也让他们更深刻地理解家乡和华侨历史。

  陈椰表示,该研学营的初衷是更新1989年所出版的《澄海华侨志》,用新的理论、史料和研究方法,通过师生们多年的积累和调研,记录澄海乃至潮汕侨乡的变迁。

  令他惊喜的是,坚持四年的行走唤起了侨乡群众关注和保育华侨资源的意识。陈椰说,研学营利用了各级的政府资源和社会各界的力量,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现在群众听说我们要去采访,会提前将华侨老物件和资料准备好,养成了自觉保护华侨资源的习惯,形成了很好的社会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