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淬丹心 ‘家书’连五洲”——回望抗日战争中的“侨力量”专题座谈在广州举办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重温抗战历史,弘扬伟大抗战精神,9月16日,由广州市归国华侨联合会指导,广州华声杂志社与广州市华侨历史学会联合主办,广州市中山纪念堂管理中心协办及广州市华侨文化发展基金会支持的“烽火淬丹心 ‘家书’连五洲”——回望抗日战争中的“侨力量”专题座谈交流活动在中山纪念堂举行。
与会嘉宾、侨史学者等围绕如何深度挖掘华侨抗战历史资源,创新宣传海内外同胞共御外侮的英雄史诗,传承忠勇报国、守望正义、情系桑梓的华侨精神,同时进一步提升侨刊在传播和弘扬华侨爱国精神、华侨文化等方面作用展开研讨交流,致力于推动侨刊乡讯这份外侨胞共同的“家书”更具广泛影响力、强大感染力和高度凝聚力。
座谈活动开始前,广州市侨联党组成员、副主席童慧和市管一级调研员伍芬应分别向“父辈的故事”口述史项目口述人、项目合作支持单位广州华侨博物馆和广州市广播电视台广播融媒创新中心代表、侨刊代表赠送了广州华声杂志社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而推出的纪念特刊,感谢归侨抗战后人通过子女的视角补充了宏观史料记载中缺失的微观叙事,为保护传承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作出了积极贡献。
今年9月,《广州华声》出版“烽火淬丹心 血脉筑长城——回望抗日战争中的‘侨力量’”纪念特刊,力求全方位多元展示海内外华侨华人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所做的突出贡献,让历史温度在代际间持续传递。这种传递不仅体现在对抗战事迹的口述传承上,更通过侨刊乡讯这一载体,将抗战历史中的感人故事、英勇事迹以及华侨华人的爱国情怀,用鲜活的方式呈现给新生代侨胞。同时大力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以铭记历史的实际行动向海外读者传递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正能量。
随后,来自不同领域的侨界代表,聚焦“烽火淬丹心 ‘家书’连五洲”——回望抗日战争中的“侨力量”主题开展了广泛的交流与探讨。
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主任、教授,广东华侨华人研究会会长张振江深入剖析了华侨华人与抗日战争的联系,他指出,“华侨华人是中国的,华侨华人也是世界的”,他们在抗战期间的奉献与牺牲,是抗战胜利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充分展现了华侨华人伟大的爱国精神和强烈的民族责任感。
“父辈的故事”口述史项目口述人陈耿凡、庄祝胜分别讲述了归侨先辈抗战的英勇事迹,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深受触动,感受到了华侨华人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深厚情怀。陈耿凡动情地说,母亲白雪娇的家国情怀根植于侨商家庭的中华血脉,成长于父辈的爱国基因“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与传承中。庄祝胜的话语中同样饱含着对爱国精神的坚守与传承:“不能忘记父母辈的精神,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父亲庄田完成了他的使命,我也要完成我的使命,将革命先辈的精神讲述给孩子们听。”
广州市侨联海外顾问、英国岭南文商总会执行主席薛方亮分享其作为侨领代表在中山纪念堂观看九三阅兵仪式的感想:“当看到整齐的方队、先进的武器装备接受检阅时,我的内心无比自豪与激动,祖(籍)国的文明富强为海外游子们在国际社会上撑直了腰杆。”身为医生的他还表示,将继续尽职尽责救死扶伤,以自身的专业力量弘扬和平之光。
广东省期刊协会侨刊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方李瑾表示,在这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在中山纪念堂、在英雄花树下聆听归侨赤子丹心的抗战故事,深受触动和鼓舞。他提到抗战时期海外华文媒体以笔为刃捍卫历史真相,为民族存亡贡献力量的精神,这种精神应该在新时期的侨刊乡讯高质量发展中得到延续,共同将更多华侨华人的爱国情怀、家国故事展现给广大读者。
广州市中山纪念堂管理中心主任李红波回顾了中山纪念堂与华侨华人的深厚渊源。他特别提到,1945年9月16日上午10时,广东地区侵华日军签字投降仪式在中山纪念堂举行。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馆方运用AR技术还原重现了历史场景,让参观的游客能“重返1945胜利时刻”,重温胜利荣光,赓续民族精神。
“烽火淬丹心,血脉筑长城。”回望壮阔的抗战历史,海外华侨是不能被遗忘的特殊“侨力量”。活动通过重温华侨抗战的英雄事迹,生动展现了华侨华人在抗日战争中杰出贡献和深厚的爱国情怀。
座谈会后,与会嘉宾集体参观了“勠力同心——粤港抗战史实展”,透过珍贵史料了解粤港两地人民在民族存亡之际同仇敌忾、共御外侮的历史。
广州市侨联有关负责同志,归侨抗战后人及海外侨领代表,侨史专家学者,省市期刊(侨刊)主创及广州侨界代表约30人参加座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