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的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 第七届(广州)华人文化艺术节创新驱动发展论坛在穗举行 康晓萍出席论坛刘若鹏等发表主旨演讲
康晓萍在致辞中表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中央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我国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也是粤港澳三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开放平台。广东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枢纽和引擎,近年来,始终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作为全国第一大侨乡,广东蕴含着海外留学归国人员为主体的新侨投身创新创业千载难逢的机遇,侨的资源和优势可以得到极大限度地发挥和体现。她指出,广大侨胞对促进国际合作,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广泛团结联系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广大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把成就个人事业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机遇。希望广东省各级侨联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切实深化侨联改革,增强侨联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广泛团结联系广大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支持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积极参与、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聚焦新侨创新创业,服务创新驱动发展。希望广大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拥抱伟大时代,把握历史机遇,在广东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过程中获取商机、施展作为、实现抱负,共担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共享祖国繁荣富强的伟大荣光。
李丰在致辞中表示,本次论坛是广东省各级侨联组织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推进深化侨联改革的具体实践,是侨联组织凝聚侨智侨力服务发展大局、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有效途径,是海内外侨胞共同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尤其是广大新侨积极投身创新创业的生动体现。他表示,广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枢纽和引擎,广东作为全国最大侨乡,侨界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力量,要充分发挥侨界资源和优势,结合“一带一路”建设,汇聚创新资源要素,为把粤港澳大湾区打造为全球创新高地和创新中心,构建开放型创新体系贡献侨界的力量。
张振江、刘若鹏围绕主题分别从宏观政策层面和推进科技创新建立创新共同体层面发表了主旨演讲,为论坛打开了思辨之门。张振江从一个学者的角度提出见解说,“一带一路”是人类文化共同遗产,“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在于共商、共建、共享。他还指出,“一带一路”不是一个地理范围的界限,是一个逻辑,是开放的理念,是加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合作、加强国内区域合作的逻辑。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也体现了这样的理念和逻辑,需要统筹整体布局和产业分工协作。要以“专注”和“执着”的创新精神来推动创新发展。刘若鹏从人类进化的过程剖析创新的重要性。他说,整个人类的发展从适应世界、到改造世界,再到创造一个前所未有的新的世界,是由于创新驱动进化。创新带来人类文明的巨变,导致社会结构、国际力量、经贸关系的巨大调整。他认为,创新就是把未来带到现在,是设计未来、实现未来、分享未来。结合打造光启全球创新共同体,他认为创新者是愿意为了人类的未来创新的创业者,要具有全球视野的合作精神的创新者与公司,要有与深度空间、机器自觉和终极互联相关的科技,并致力于将科幻场景变为现实的创新。
李志坚主持了圆桌高峰对话,与向阳、汪之涵、崔岩围绕主题展开对话,分享了他们的创新创业体会。向阳分享了他的投资经验,体现了不忘初心、敢于挑战的精神。他认为资本与创新项目的对接,会把领军人物和团队作为第一位。汪之涵结合自身创业经历分享了创新体会,认为要把握好三个问题,一是方向,创业选择自己比较擅长的专业;二是团队,需要组建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团队;三是坚持,科技创新没有捷径,需要有十年磨一剑的精神。崔岩分享了与德国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开展项目合作,以及创办四维时代在三维数字化重建、数字化虚拟展示技术与服务取得的开创性成果。认为需要学习德国的工匠精神,以及在国际合作中“平等”的重要性。亿航智能控股有限公司、埃尔塔(深圳)科技有限公司、广东微模式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在论坛上分别作了无人机项目、AR/VR项目、图像识别项目的演示。
论坛由暨南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叶志海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