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点工作 > 侨爱南粤 > 公益慈善

《大社会》杂志社记者专访广东省侨界仁爱基金会“造福桑梓暖侨心”的文章近日刊登

时间:2016-03-04 来源:广东省侨界仁爱基金会
【字体:
    近日《大社会》杂志社记者钟佩专访广东省侨界仁爱基金会“造福桑梓暖侨心”的文章刊登于《大社会》杂志2015年第10期(11、12期合刊)。《大社会》杂志由广东省民政厅主管,广东省社会工作协会主办,广东省社会组织总会协办的刊物。





广东省侨界仁爱基金会

造福桑梓暖侨心

                                               文/钟佩

“把侨联组织建设为温暖的、和谐的、可依靠的‘侨界之家’是我们努力的目标。”——广东省侨界仁爱基金会理事长何宏兴

 

10年前,广东省侨界仁爱基金会(以下简称“仁爱基金会”)在省侨联的倡议下正式成立。

10年后,仁爱基金会跻身广东省首批5A级社会组织行列,成为全国侨联系统第一个被评为5A级的公募基金会先后被评为“广东省抗震救灾先进集体”和“广东省抗洪救灾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10年间,仁爱基金会始终坚持以侨为本、为侨服务的宗旨,扶贫济困、造福乡梓,用爱心温暖侨心,开创了广东侨界慈善事业新局面。

 

完善制度规范化

如何践行仁爱基金会汇聚侨心、仁爱无疆的精神何宏兴的话说就是先把制度建设抓好抓实做到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从而建立起自身的公信力、影响力和凝聚力。”

仁爱基金会成立之初聘请了100多名知名人士担任基金会荣誉会长、荣誉副会长及荣誉理事,可谓实力强、影响大

    如何保障各项资金的合理使用,还得靠基金会自身的制度化、规范化的工作机制。对此,仁爱基金会根据各项法律制度及基金会章程,结合实际,制定了《广东省侨界仁爱基金会财务管理规定》、《广东省侨界仁爱基金会公益项目管理制度》、《广东省侨界仁爱基金会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并根据会计制度分设会计、出纳岗位,负责基金会的财务管理与监督,以及基金会办公室的工作规范,使基金会的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但凡有重大项目支出,基金会都要报省侨联主席办公会议研究决定,5万元以上需有全体常务理事讨论签名确认,费用支出都严格按基金会财务有关规定办理。每一次救灾工作,基金会均有详细工作记录,确保笔笔有着落,项项均清晰。

    2006年,广东省受到台风带来的特大暴雨袭击,仁爱基金会陆续收到9个市县侨联受灾报告及赈灾请求。在省侨联的领导下,基金会积极配合向广大海内外侨胞及社会各界发出募捐倡议,动员海内外侨界力量共筹集并发放了1000多万元的资金和物资支持全省抗洪救灾工作。 救灾物资量大,基金会人员人手少工作人员主动当起“搬运工”为确保救灾物资和款项能及时发放到灾民手中,仁爱基金会连续下发了《关于做好受灾慰问款物发放的通知》、《关于做好赈灾工作和情况反馈的紧急通知》,并对所有资料做好造册存档,以确保专款专用。

    2008年,四川汶川发生地震后,仁爱基金会响应中国侨联、省侨联的号召,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工作人员连夜与理事海外侨胞联系,争取支持。短短一个多月,基金会就收到捐款捐物250万元此外,基金会还专门拨出20万元以最快的速度送往灾区,支持灾区重建。此次救灾中,基金会不仅及时发出有关通知,还要求相关人员如实填报慰问金发放表并上报,由此获得省委、省政府授予的“广东省抗灾救灾先进集体”称号。

    在成长发展过程中,仁爱基金会不断总结经验,并加大对资金的筹集力度,想方设法开通各种渠道,发挥侨界优势。为此,所有人员不辞劳苦想方设法把服务工作做到家,到不少港澳同胞、知名人士及商家的支持。

长效扶贫树品牌

    成立之初基金会便开始打造以侨界帮扶为核心的品牌项目每年元旦至春节期间,基金会都会组织人员赴全省各地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行程数千公里,深入省内21个地级以上市、23个华侨农场的困难归侨侨眷家中进行慰问探访,送温暖、献爱心。活动的重点是归侨侨眷集中的受灾地区、华侨农场以及散居在边远贫困地区的老归侨困难户,突出关心因疾病、失业及其他原因造成生活困难的归侨侨眷,重视子女不在身边的空巢老人,主动帮助他们解决困难。

    通过10年的坚持,“送温暖、献爱心”活动使广大受灾的归侨侨眷真正感受到了大家庭的温暖和关怀,得到了各地党政领导的肯定和广大归侨侨眷的好评。如今,该项活动已成为仁爱基金会长效扶贫项目并加以规范化。此外,基金会凡接到各地级市侨联报送的困难归侨侨眷申请援助报告后,都会尽职尽责核实情况,并及时为其发放救助金。如湛江遂溪贫困侨眷危房改造梅州贫困白内障患者救助梅州五华贫困侨眷社保金援助、村道建设等。

    很多华侨农场的归侨侨眷妇女,长期以耕种为生,因家庭生活困难,有的已经10多年甚至从未进行过健康检查。得知这一情况,仁爱基金会立即投入40万元建立了“兰丝带宫颈疾病医疗救助专项资金”,并委托广州现代医院为就诊指定单位,对于需要救助的侨眷,仁爱基金会积极办理有关救助治疗的手续,给予她们适当的经济资助,为其解决疾病困扰。目前,该项活动已在广州、珠海、惠州、肇庆等市开展,9名有疾病的归侨侨眷妇女已得到治疗并痊愈。此外,仁爱基金会还积极参与“侨心工程”,并将捐资助学工作作为自身公益事业的一项长期任务。

    2013年春节期间,仁爱基金会联合美国世界孙中山基金会,在河源开展“爱心献归侨,博爱中华行”慰问活动,为河源市百名特困归侨老人送上5万元慰问金和羽绒服、保健品等慰问品。此项活动在帮助海外成功人士了解中国、走访中国的同时,还联动了其他更多优秀海外企业家、爱心人士为广东的慈善事业做贡献,成为全国侨界首创的慈善项目。

    2015年,仁爱基金会携手澳大利亚魏基成天籁列车慈善机构,在广州、清远、韶关、云浮等14个市开展“天籁列车”项目,帮助无力购买昂贵助听器的听障人免费获得助听器,以解决其学习、就业及生活中的困难。目前,该项目已惠及6000多名聋哑人。“看着他们走出无声的世界,尝试着说出听到的一切,那种感觉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何宏兴对此充满成就感

    基金会在成长发展中不忘探索。2016年伊始,仁爱基金会新设立了一个400万元的“广东慈爱基金”,专用于自闭症儿童以及其他有需要的人,填补了广东省自闭症慈善事业的空白。设立该基金前,仁爱基金会调研小组赴东莞市进行了深度考察了解到东莞市新世纪科教拓展有限公司具备培养特殊人群心理建设心理辅导心理干预的能力,决定与签定协议,接受公司捐赠成立“广东慈爱基金”。目前调研和师资培训工作正在进行。何宏兴表示,今年上半年,基金会将会展开对家庭经济困难自闭症儿童资助、治疗和教育工作。

    做慈善,一个人或一群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那么如何调动广泛的社会力量参与慈善事业?何宏兴表示,侨界慈善公益事业前景广阔、任重道远,仁爱基金会今年还将启动“365计划”,用“一人一天一元”的慈善新方式营造“人人公益”的社会氛围。

 

10年公益路,仁爱基金会凝聚侨界力量,激发侨爱情怀,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 

10年公益路,仁爱基金会以品牌建机制,以机制促品牌,打造出响当当的广东侨界慈善品牌;

10年公益路,仁爱基金会扶贫济困工作实现了长效化、规范化、制度化、可持续发展

    一片爱心侨中来,造福桑梓万年功。站在全民慈善的新起点,广东省侨界仁爱基金会将会继续秉承“有板有眼,有始有终”的做事风格,以更专业的态度,为侨界爱心人士搭桥梁,为贫困归侨侨眷谋福祉

    我们有理由相信,仁爱基金会的公益路越走越远,侨界善心会播撒的更远更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