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粤侨创基地巡礼----广东省织篢农场
编者按:为助力我省经济高质量发展,广东省侨联与各地级以上市侨联、省侨联有关直属团体和高新区、高校、侨界各产业园区、创业空间、侨资侨属企业等多方发起共建的“南粤侨创基地”,开展侨界创新创业产业投融资、人才交流引进、技术转化推广、项目合作对接等活动,打造我省侨界创新要素聚集空间和创新创业服务阵地。
广东省织篢农场
广东省织篢农场(以下简称织篢农场)建立于1952年,前身是阳江垦殖所所属的0702、0703、0704等三个垦殖场,1960年5月由红十月农场0702和0704垦殖场的土地划出建立国营织篢农场,1993年改称为广东省织篢农场,总面积4213.3公顷。截至2019年织篢农场总人口2292人,其中职工881人,归侨127人,侨眷652人。
产业集群。织篢农场设有众隆源公司1间,生猪购销站1个。全场共25个生产队,其中割胶生产队16个,农光互补示范基地1个,其他为水果、林业生产队。2019年,织篢农场分步推进办社会职能改革工作,实现人员、职能、财务三方面分离,7月选举产生第一届社区居民委员成员,11月14日社区居民委员会办公楼落成并举行揭牌仪式。社区成立后,环卫整治工作归口社区管理。
橡胶产业市场化。织篢农场全方位、多举措抓好橡胶生产各环节。规范橡胶生产技术管理,坚持抓好精准施肥、两病防治、割技监督,保障橡胶可持续产胶能力;积极面对恶劣产胶天气,主动做好抢收、复产工作;推行橡胶经营体制改革,实行联产计酬分配激励机制,同时与割技及队务建设考核挂钩分档结算,最大程度激发生产队干事主动性与创造性,橡胶生产形势持续好转。全年建成人均年产干胶7吨示范队2个,个人年产干胶7吨示范岗15个。8吨示范岗3个,实现营业收入4873.3万元,利润总383.5万元,国有企业在岗职工年均收入4.89万元。干胺产量从改革前2016年的361吨增产到2019年650吨,人均产量由4.4吨增长到6.6吨。
土地管理科学。近年来,农场因地制宜地做好土地文章,引进重点项目建设,调整产业结构,促进转型升级。对标广东农垦11项土地管理要求,持续开展土地清理工作,自2017年起完成土地确权登记发证面积4400公顷(含已征收土地),发证率98.1%;补录历史土地承包、租赁合同193宗;国有资源电子交易平台公开招租土地8宗8.29公顷;补签超合同面积土地53.53公顷,挽回损失76.6万元;追收历史欠款79.3万元。
农光互补,助力乡村振兴。在省市侨联及地方党委政府牵线及大力支持下,织篢农场与广东电力开发有限公司合作开发“光伏+种养”的“农光互补”产业模式,其中6队、11队三期光伏复合项目共360公顷,土地租金年收益近500万元。同时利用已建成21、22队光伏农业示范基地羊棚、水塘、光伏板等资源养殖羊、鸡、鸭等禽畜,做大产业实体经济,使农光互补产业成为农场又一支柱产业,同时也推进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立足侨创平台。织篢农场为发挥侨创聚才凝才、融汇侨智的作用,扩大侨创的规模,引导归侨侨眷在织篢农场创新创业。农场推行侨创优惠政策,实施农场企业化改革,鼓励农场职工自主创业,实行减租政策,促进归侨侨眷创新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