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粤侨创基地巡礼----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编者按:为助力我省经济高质量发展,广东省侨联与各地级以上市侨联、省侨联有关直属团体以及高新区、高校、侨界各产业园区、创业空间、侨资侨属企业等多方发起共建一批“南粤侨创基地”,开展侨界创新创业产业投融资、人才交流引进、技术转化推广、项目合作对接等活动,打造我省侨界创新要素聚集空间和创新创业服务阵地。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是一所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省属普通高等学校,首批广东省普通本科转型试点高校,学校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立足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双创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致力培养“工匠精神”高素质应用型双创人才,服务广东经济和职教双创教育。学校荣获教育部“2015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被授予“广东省就业先进工作单位”,“广东省创新创业示范校”。
一、创建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提升职教师资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创建双创教育新模式,实现双创教育与职教师资人才培养的有机融合,注重知识结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
一是打造立体化课程体系,完成创新创业教育全覆盖。体现为“纵向相接,横向多元”:纵向是将双创课程教育贯穿大学四年,实现了100%学生接受双创教育,开设“线上+线下”各类双创课程总计110门;横向是通过 “三个三工程” 实现双创教育多元化,三项计划(教育计划、训练计划、服务计划)、三类活动(社会实践、学术科技、双创竞赛)、三大平台(创新中心、众创空间、孵化基地)。
二是打造创新创业类“金课”和特色课程。
建设国际创新创业类课程《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面向国际学生全英授课,落地国际创业项目5个);出版《国际创新创业教育》(教育部全国高校就业创业特色教材课题立项)。建设3门精品双创慕课《创业之路——带你玩转商业模式》(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工科中的设计思维》(2020年广东省在线开放精品课程);《创业之路——带你玩转设计思维》(全国选课人数近10万人)。
三是探索校院(职业院校)协同创新模式,推动职教师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学校建立了“四性融合”(学术性、技术性、双创性和师范性相融合)、“四教贯通”(学科专业教育、技术技能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和师范素质教育相贯通)的“双师双证”职教师资培养体系,凸显人才培养新特色。学校率先探索并实践了“3+2”、“2+2”专本衔接、高职-本科协同培养高素质“双师型”职教师资人才培养模式。近5年,学校为广东培养了1.67万名职教师资人才,毕业生受到职业院校的广泛欢迎,大部分毕业生已成为广东省职业院校的骨干力量。
二、构建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全力为大湾区建设工作服务
学校孵化基地(以下简称创业基地)位于东校区和白云校区,超过6000多平方米,面向粤港澳大湾区,服务创新创业师生、优秀校友、国际青年创客、归国创业华侨、优秀职教创业青年等。创业基地现有专职人员11名,其中博士9人,均拥有丰富的创新创业教育及实践经验。
创业基地获评为广师大科技企业孵化器(省级专业孵化器试点)、广州市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同时依托已构建的广州大学生创新创业生态孵化园(广州市双创教育重点平台建设项目)、“互联+AI”国际双创教育生态平台、广东国际双创教育与孵化平台、广州市创业定点培训机构等,创业基地坚持立足公益性,为入驻公司(团队)提供场租减免、投融资对接、政策咨询等14项创业要素服务。截至2020年10月,共服务创业公司(团队)400多个,孵化科技企业38家,5年来,各类公司(项目)累计营收超过9000万元。
三、创建“校政企”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圈,服务广东经济建设
学校与广州共青团、广州市青年就业创业服务中心等政府机构在双创领域深度合作,以“校政”为核心,汇聚知名企业,创建“校政企”共建“中职-高职-本科”全覆盖双创教育生态圈,该模式为广东首创:
一是成功创办广州 “职教杯”创新创业大赛,打造职教青年学子的专属双创舞台。大赛以“打造工匠之师,服务广东经济”为宗旨,2018、2019、2020共举办了三届,参赛院校超过130所,吸引了5000多名青年学子、800多个优质项目报名参赛,参赛项目涵盖多个领域,成果落地项目36个。大赛开创特色的“大赛+基地+基金+导师+培训”办赛模式,搭建起“培训提升-展示交流-要素对接”的职教青年创新创业服务链。前后举办培训活动15场,指导和培养职教学生5000多人次。大赛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被中国教育网等主要媒体誉为:成功打造让“蓝领”升级为“蓝金领”的品牌舞台。
二是服务职业院校双创学生,建设系列特色双创训练营。学校聚焦广东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应用型人才需求,以生态圈为平台,先后构建6个特色双创训练营,面向省内各职业院校学生发出招募。训练营注重应用性、实践性、技术性同时,突出创业实战性,采用“专业教师+企业工程师+创业导师”协同授课方式。共培训来自20多所本科、职业类院校的3000多学生,学生满意度达98%以上,已经落地优质双创项目30多个,培育潜质双创项目600多个,成效和模式引起了国内外教育领域高度关注。